来源:网络资源 2023-09-04 20:31:37
赏菊花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刚刚过去的重阳节,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登高、插茱萸、赏花……
赏菊花
汪曾祺
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国有几个城市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黄色的。“鞠有黄华”“零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后来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我几年前回乡,在公园里看到一盆绿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状多样,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会,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因为得其神韵。
有些南方菊种北京少见。扬州人重“晓色”,谓其色如初日晓云,北京似没有。“十丈珠帘”,我在北京没见过。“枫叶芦花”,紫平瓣,有白色斑点,也没有见过。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阅读提示
作者描写了我国南北菊花各自的特点,从种类、颜色、形状等方面娓娓道来,其中,很多句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菊花的美,如像嫩蚕豆、卷曲如一头乱发,让赏菊这一重阳节的传统活动充满了无限乐趣。
茱萸的思念
郭运菊
漂泊于荒野阡陌,植根于贫瘠的土地,却回报四季的绿和无尽的硕果。离王维山东兄弟的家不远有座茱萸山,也叫大洞山,重阳时节,我去访它。山坡向阳地的茱萸翠翠葳蕤,青枝间闪烁着累累椭圆形的红果,鲜艳欲滴;鹅黄的菊花顶着寒露的霜气,初露豆蔻年华的笑脸;枝丫沧桑的石榴硕果満树,咧开大嘴透着晶莹剔透的籽粒;丛丛簇簇的山楂果挂满枝头,那白色的四瓣小花哪儿去了?寻觅之中,忽的让我想起前苏联歌曲“乌拉尔的山楂树”:“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愁?……亲爱的山楂树呀,要请你帮个忙!哦,最勇敢最可爱的呀,到底是哪一个?”一个个茱萸的伙伴漫山遍野,应该还有桂子、菅芒、菖蒲、艾草,既然如今人们把传统都演绎成了时尚,那就别再冷落深秋里的茱萸,别忘了每年的金秋与茱萸的约会!
桂子飘香,秋风清凉,秋往季节深处飒飒地走。采撷一捧橘红的茱萸果在手心,效仿古人插一枝茱萸在松松的发髻。沾点古典韵味,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千年穿越,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乐事。
雨后放晴,蓝天白云下周遭如水洗过似得纤尘不染,茱萸山下圣水湖旁一派沉静清新的美。老年农妇在石榴树下捡着青皮的果子;草丛间蓝色的牵牛花幽幽地吹着喇叭攀延;废弃的石臼里太阳花开得绚烂;喜鹊斜依着树枝在理灰白两色的燕尾服;一只野猫懒懒地看了又看,神秘的躬一下身子跑远了;山楂树上的落果“咚、咚”滚落湖中,泛起涟漪一片;风儿吹动灌木的枝条,椭圆的茱萸果划着耀眼的红线悄无声息的没了踪影;雏菊禅意地打着莲花座,轻轻地舞着黄花绿衣。“是谁,在一首古诗的胸口,采下一截茱萸,插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茱萸的思念,丝丝缕缕在秋风中飘散。
【节选自《花草小居》,凤凰出版传媒】
阅读提示
作者借景抒情,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到了那秋天的茱萸山上,寄托到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上,借着重阳节出游赏秋,插一截茱萸,即是对亲人的思念,又是对重阳节日的纪念。
秦淮暮雨红叶
倪贻德
如今佳节又近了重阳,寥廓的天空,只是那般蔚蓝一碧,灿烂的娇阳,想已把青青的郊原,晒成一片锦绣的华毯;葱郁的林木,染为几丛灼嫩的红叶了罢。紫金山麓,灵谷寺前,正是秋色方酣的时候。当这样的佳景,这样的令节,我们应当怎样的去遨游寻乐,才不致辜负这大自然赐与我们的幸福呢!
于是我们又踏过断碣残垣的明故宫,走出了午朝门,在城脚下一个驴夫那里雇了几匹驴子,踽踽的直向前面山道中进行。这秋阳中倾斜的山坡,山坡上铺满着不知名的野花--那五色斑斓的野花,远远的一角城墙,城墙上的天空,天空中流荡着的白云,这不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的题材吗?哦哦,这几间古旧的茅舍,茅舍旁有垂着苍黄头颅的向日葵,茅舍前有半开半掩的年久的柴扉,柴扉前立着一个孩子,他抱了一束薪,在那里对我们呆看的神情,那又好像在什么地方的一张名画里看见过的样子。哦哦,这一带疏林枫叶,枫叶经了秋阳的熏染,经了秋风的吹拂,也有红的了,红得如玛瑙般的鲜明;也有黄的了,黄得如油菜花般的娇艳;也还有绿的,那仿佛还在长夏时一般的滴翠;后面有红墙古屋的衬托,上面有蓝天的掩映!这又好像是我的一个好友曾经在那里表现过的一幅画境。我这样的在驴背上默默地看着想着,其余的几个朋友也都默默,这空山之中,除开得得的蹄声,也没有鸟唱,也没有虫鸣,也没有人语,大概这时候,大家受了大自然的引诱,都不知不觉的为它伟大的力量所慑伏了。总之,我们好像已经不是现世的人,而变成了中古世纪浪漫时代的人了;我们已经不是现实的人,而变成了山水画中点缀的人物了。
游兴还是很浓的,太阳却缓缓的打斜了,影子也渐渐的修长起来,一切的景物自然更增长了她们的华丽灿烂。
【选自《艺苑交游》,青岛出版社】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