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10-29 21:02:33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1. 观察 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
肉眼 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工具(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 测量 |
2.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
明确调查目的 明确调查对象 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选取调查样本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 |
3. 生物的几大共同特征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从外界获取); b. 生物能进行呼吸(大多数吸入 O₂,呼出 CO₂,); c.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比如植物的废物是树叶);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e.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f.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另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病毒是生物) |
4.生物的分类 |
1. 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
5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
1. 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的总和叫 生物圈。这里的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 其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分(距海平面 150 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所以说,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
6.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海拔、纬度等) 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b.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捕食、竞 争、合作、寄生) |
7.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
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共同作用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比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 |
8.生态系统 |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指生态系统中的植物; (1).生物部分 消费者: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 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 (2)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地、温度等;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
9. 食物链和食物网: |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 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食 物网。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就越多。 |
10.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 |
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 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其数量和比例 是相对稳定的。 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 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 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 4. .每一个生态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无 论从非生物因素上看,还是地域关系上看都是如此。 |
11.生态系统类型: |
1.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于干旱地区,降雨量少,缺乏高大植物,动植物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丰富,对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有重要作用。 2. 湿地生态系统: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典型是沼泽,植物占优,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 地球之肾”! 3. 海洋生态系统:植物为浮游植物,动物繁多。海平面能吸收二氧化碳。 海洋植物制造的氧气站地球每年总氧量的 70%; 4.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于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之称。 5.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生态系统等。为人类提供饮用水、灌溉及工业用水,在调节气候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6.: 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为主体。抗旱涝和病虫能力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7.: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着支配作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由于人口密集和排放问题,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