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10-29 21:04:58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指的是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常来说生命特征有七个(归纳起来为一个需要,四个能够,两个具有)
①一个需要:需要营养(举例:动物需要捕猎来进食;人需要吃饭;植物需要阳光,水和无机盐)
②两个具有
(1)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解释:遗传指的是亲子间的相似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指的是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2)除病毒外,都具有细胞结构;【说明:动物,植物,细菌与真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属于生物,但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结构简单,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③四个能够
(1)能够呼吸:(说明: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都是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有少数生物呼吸不需要氧气)
(2)能够排泄--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举例:人体和动物体能够通过呼吸,排尿和出汗三种方式排出废物;植物体可以通过落叶排出废物)
(3)能够应激--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举例:狗见兔子,奋起直追;老鼠见猫,撒腿就跑;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响,迅速跑回教室)
(4)能够生长和繁殖:(说明:生长指的是生物体的个体由小到大,身高与体型会发生变化,往往伴有发育现象。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具备繁殖能力,产生下一代就是繁殖)
3.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4.调察法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
根据调查样本的数量多少与范围大小,可将调察法分为普遍调查(普查)与抽样调查(抽查)。
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可将调查分为纸质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电话访问,来信访问,电子问卷调查等。
调查的完整流程: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范围→制定调查计划→组织小组,分工→设计调查路线→开展调查→观察与记录→整理与分析→交流与讨论
5.生物分类:根据某些特征将有一定关系的生物放在一起,归为一类。
根据形态结构,可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与其他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根据生活环境,可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或空中生物)
根据用途,可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蔬菜,水果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以及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与分布的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pH值等
①光: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喜阴植物与喜阳植物,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等。动物的昼伏夜出也与光有关。(如:春兰秋菊;海洋不同深度,植物种类与数量不同。)
②温度:中国南水稻,北小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顶,山腰,山脚植物分布各不同。
③水:中国东部植被多,西部沙漠多;沙漠上偶尔可找到“绿洲”
④空气:苔藓植物只能生活在空气新鲜,没有污染的环境中。
⑤土壤:北方有些地区红土地,西部有些地方黑土地,造就了不同的农作物。
⑥pH值:酸性与碱性水质,对人与动物体都有影响。对于水果的口味影响也不同。
(2)生物因素:分为同种生物之间(种内关系)与不同种生物之间(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①互助(又称合作):蚂蚁一起搬运食物回巢穴
②斗争:两虎相争;三马同食一槽
(二)种间关系:
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双方得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藻类植物与真菌;鲨鱼与小丑鱼;犀牛鸟与犀牛
②竞争(由于有共同的食物):草盛豆苗稀;鸡鸭一同进食
③寄生(损人利己,一方得利):寄生虫与动物(马蛔虫与马)
④捕食(吃与被吃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
以上说明了环境影响生物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三种:
①环境影响生物
②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之所以能够适应环境,往往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③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生活方式,行为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有积极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5.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光,温度,水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①生产者: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是指绿色植物。(有些细菌也属于生产者,比如蓝细菌即蓝藻,还有硫细菌,铁细菌)【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有些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有些腐生植物属于分解者。】
②消费者: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而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屎壳郎,蚯蚓,秃鹰,乌鸦属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比如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一般来说,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食物链与食物网
①食物链: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如:草→兔→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吃与被吃)关系】
②食物链的书写要求:①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后面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②不能出现非生物部分,也没有分解者;③符合科学的捕食关系,前后两种生物之间用“→”连接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与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可循环,能量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
拓展补充: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消费者1(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消费者2(小型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二级消费者)→消费者3(大型肉食性动物,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食物网中,生物之间除了有捕食关系,往往还有竞争关系。
有毒物质与不易分解的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体内,会沿着食物链与食物网不断积累。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生态系统中的“两少一多”:生物的数量与有机物含量(能量)会沿着食物链越来越少;有毒物质或不易分解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越来越多。
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具备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有限。外界干扰若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营养级结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营养级结构越复杂,则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7.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界,向上和向下各10千米,共20千米的范围。
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8.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①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降水量少,缺乏高大植物。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
②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③海洋生态系统:氧气产量占全球的70%。
④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⑤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与池塘,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在调节气候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⑥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⑦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着支配作用,植物种类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较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