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4-05-22 22:04:42
A
经常唠叨
每天把中考挂在嘴边,经常对孩子说:“你咋还不抓紧学习呢,离考试还有多少天了,你不着急呀?”距离考试越近,考生内心越紧张,他们白天在学校已经接收了满满的信息,晚上回家如果再听到家长大量的“唠叨”,会很烦躁。所以在孩子回到家后,家长可以少聊一些学习,多关心关心孩子的身体,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同时也问问孩子,需要家长做什么。
B
病急乱投医
有些家长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会去看各种考前辅导书,听考前辅导讲座,这种学习进取的心值得肯定。但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以往的亲子互动模式,生搬硬套,导致孩子感到不舒服。比如老师说要鼓励孩子,一个经常训斥孩子的家长突然和孩子说“你是全世界最棒的”。这样的反差让孩子感到陌生与不适。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信任、肯定和鼓励以一种真诚、舒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C
攀比、炫耀
有些家长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学习的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不在学习状态时,会说:“你看谁家那小孩,人家……,再看看你……”。孩子很反感这样的比较,因为他们会感到来自父母的不满和不信任,而不是信任和鼓励。
与此同时,有的家长喜欢炫耀自家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好值得开心,但这样的炫耀可能会让孩子有压力。孩子会担心下次考砸了,让父母没面子怎么办?所以家长不要拿着成绩比较和炫耀。少关注分数,多关注孩子的身体、情感和需要,尽可能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D
全家警戒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安静的备考环境,孩子在家学习时,要求全家都保持静默状态,生怕弄出一点声音。其实家长不用刻意追求寂静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加以注意即可,如频繁进出孩子的房间、通电话时声音过大、聊天时间太长等。把孩子当成“重点对象”保护起来的做法,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只要稍加注意,像平常一样顺其自然就好。
E
假装不在乎
很多家长明明一直表现得很在乎孩子的中考,但突然间又告诉孩子,一切都没关系,自己不在意。这种违背心思的虚假转变,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不适。中考是件很重要但又不那么重要的事,一定要用冷静的心态去面对。哪怕孩子没考好,后续阶段也能通过努力赶上去,而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如常发挥,结果都不会差太远。
真正用心的家长,不会突然因为中考就焦虑不安,因为他们在日常就下足了功夫,如果只是因为中考便不知所措,家长们也该反思下自己了。
中考很重要,但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更重要。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