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上整理 作者:中考网整合 2024-12-05 10:31:03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二十,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③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⑤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⑥。
【注】①孔文举:即孔融,字文举,汉末文学家。②中表:古代称父亲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亲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如:“外父”即为岳父,“外甥”即为姊妹之子)。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③仆:我,古代谦称。④伯阳:即老子李耳,道学创始人。⑤君奕:即李元礼。⑥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8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月之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元礼与客莫不奇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D.人以其语语之(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8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断3处)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8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87.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下列句子中“大”的表达效果。
韪大踧踖。
《古代汉语词典》中“大”的义项:①与“小”相对。②重视。③大大地、非常地。④通“泰”。⑤大夫,宦名。⑥专家、行家。
88.【甲】【乙】两文中的儿童元方和孔文举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否赞同他们对待客人的态度?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
84.D
85.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86.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②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87.大,非常。该句生动地表现了陈韪闻言后恭敬不安,手足无措的神态,衬托了孔融的机智。
88.示例一:元方和孔文举都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友人无信无礼,元方回击,陈韪武断,孔融回击。所以都不失礼。
示例二:元方和孔文举都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因为对方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顾及他们的颜面,所以可以认为是失礼。
【解析】
8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句意: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之,代陈韪。
故选D。
8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本句句意为: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孔文举年十岁”点明时间,“随父到洛”点明事件,“时李元礼有盛名”说明李元礼负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明李元礼的官职。故可断句为: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8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惭,惭愧;引,拉。
②重点词有:是,因此;仆,我。
87.本题考查词语翻译与赏析。“韪大踧踖”句意为:陈韪感到非常窘迫,手足无措。大,意为大大地、非常地。
由“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可知,陈韪在被孔融反驳后,倍加窘迫,体现了手足无措的情态;而孔融能够巧妙委婉的回击陈韪,体现了孔融的机智。
8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元方和孔文举面对客人的刁难和侮辱,回答的不卑不亢,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可知,友人无信无礼,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而回击客人,所以不失礼;从“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中可知,面对陈韪的武断之言,孔融只能机智回击。所以也不失礼。
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元方和孔文举都是晚辈,而友人和陈韪是长辈,虽然有过错,作为晚辈也应该给其留有颜面。元方“元方入门不顾”,孔文举“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元方直接入门不顾,孔文举直接进行反驳,体现了不尊重长辈的一面。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亲戚才能通报进门。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就坐。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先君仲尼(孔丘)和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回答感到惊讶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