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文言文

初中知识点库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会、见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方、国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道、当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道 (1)(正确的)方法。例: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从、得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从 (1)跟,随。例:战则请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之安、曾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例:死于安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 乎 有 者 得无 乎 如 何 奈 何 然则 等。 (1) 不亦 乎 相当于 不是 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 如 何 相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省略句

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a承前剩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剩c对话剩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禽兽之变诈(有)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介宾结构后置

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 字或 是 字作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定语后置

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 字或 是 字作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宾语前置

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 字或 是 字作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主谓倒装

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 字或 是 字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被动句

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 于 为 为 所 见 字表被动句。二 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 所感动) 有标志词语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判断句

文言句式 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 是 字。其基本形式是 者, 也 , , 者 , , 也 。 另一种是用 则 皆 乃 为 即 非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 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 13

2016-04-09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

2016-04-09

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文言文
儿童故事小学试题中学题库初中库高中库知识点中小学图书字典大全词典大全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