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资源库 > 初中教案 > 初三数学教案 > 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1.圆的有关概念.2.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它们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感
2009-08-03
课题:圆的有关性质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三几何授课教师:王叶(拉萨市第三中学)教学目的:理解圆的定义,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圆的定义的理
2009-08-03
教学内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
2009-08-03
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或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不同的美丽的图案.教学目标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
2009-08-03
教学内容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运用.教学目标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
2009-08-03
知识与技能1、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2、经历探索图形旋转特征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
2009-08-03
活动目标:⒈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⒉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性质。⒊经历对具有旋转现象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好作图的基本技
2009-08-03
教学内容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教学目标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
2009-08-03
教学内容课题学习──图案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这些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出称心如意的图案.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敝开胸怀大胆
2009-08-03
【学习目标】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关系,会应用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画多边形.【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什么叫正多边形?2.从你身边举出两三个正
2009-08-03
教学内容1.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边心距.2.在正多边形和圆中,圆的半径、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等量关系.3.正多边形的
2009-08-0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正多边形的形成过程,了解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用等分圆周画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数学思考使学生丰富对正多边形的认识,通过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下载地址:h
2009-08-0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多边形概念,初步掌握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2)通过正多边形定义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正多边形与圆关系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迁移能力;(3)进一
2009-08-0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多边形概念,初步掌握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2)通过正多边形定义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正多边形与圆关系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迁移能力;(3)进一
2009-08-03
教学内容1.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边心距.2.在正多边形和圆中,圆的半径、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等量关系.3.正多边形的
2009-08-03
1.主要内容:图形的旋转及其有关概念:包括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图形旋转的有关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旋转,设
2009-08-0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思考通过审题训练,使能够将较复杂的经营问题转化数学问题,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
2009-08-03
教学内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掌握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提出问题,用这个知识解
2009-08-03
教学内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教学目标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
2009-08-03
教学内容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教学目标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的问题.复习一种对象变化状况的解题过程,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的
2009-08-03
教学内容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
2009-08-03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2.使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
2009-08-03
教材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5章第2节:用列举法求概率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用列举法求概率.以两个实际
2009-08-03
教学目标1.理解P(A)=(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意义.2.应用P(A)=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复习概率的意义,为解决利用一般方法求概率的繁琐,探究用特殊方法-列举法求概率的简便方法,然后应用这
2009-08-03
教学目标1.理解P(A)=(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意义.2.应用P(A)=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4126
2009-08-03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本节教材
2009-08-03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画树形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通过画树形图求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简捷美,及数学应
2009-08-03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限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意义。2.会用树形图求出一次试验中涉及3个或更多个因素时,不重不漏地求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正确地计算问题的概率。3.进一步提高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有关数
2009-08-0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2.方法与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下载地址
2009-08-0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总结出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2009-08-0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2、掌握用数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数学思考1、通过活动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从运动的观点探究直线和圆相
2009-08-03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它是初中几何的综合运用,又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
2009-08-03
复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巩固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掌握轴对称的简单性质,发展空间观
2009-05-17
如果扇形的半径是6,所含的弧长是5,那么扇形的面积是()A.5B.10C.15D.30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a,分别以两个对角顶点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4-2B.2-4C.-2D.2(4-)......下载
2009-05-17
平面图形的认识课件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56702
2009-05-17
多面体的展开图可以用不同方法折叠成立体图形。常用的方法有下面两种:(1)粘合拼凑法:找展开图外周长上公共棱边,设想用胶水粘上,看能否围成立体图形。(2)方位法:把有规则的平面展开图先定出上面、下面、前面
200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