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资源库 > 初中教案 > 初一数学教案 > 数学上册教案
1.4有理数的乘除法(第1教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灵活运用归纳,猜想,化归等掌握新知识。三
2009-05-20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3教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训练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法则及混合运算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敢于面对
2009-05-20
1.3有理数的减法(第2教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的作用,通过解决问题过程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009-05-20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1教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价
2009-05-20
1.3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能熟练运用律简化运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探索运算律,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对
2009-05-20
1.3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过程建立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009-05-20
1、2.4绝对值(一)★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2009-05-20
1、2.4绝对值(二)★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
2009-05-20
★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位置关系。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
2009-05-20
1、2.1数轴★目标预测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
2009-05-20
1.2.1有理数★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1、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2、了解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并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大胆猜
2009-05-20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
2009-05-20
思考与调整3.4角的比较和运算(第一课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会用两种方法比较两角的大小,知道两角的和、差的意义,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用肯定语言表示。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操作、合作交际,画图、比
2009-05-20
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58026
2009-05-20
思考与调整3.3角的度量(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为正确使用量角器。2、会用一付三角板,画出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等角度。3、会用不同的方法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4、对钟表中的角度间
2009-05-20
思考与调整3.3角的度量(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09-05-20
思考与调整3.2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借助有趣的情景及事件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了解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
2009-05-20
思考与调整3.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2、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4、理解直线、射线
2009-05-20
3.1.2点、线、面、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⒈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⒉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⒊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二、过程与
2009-05-20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⒉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⒋通过描述展开图
2009-05-20
.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能从一组图形辨认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说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
2009-05-20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⒉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
2009-05-20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第二章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借助图表、文字信息,自编应用题,解决一些未知内容二、过程与方法⒈过程:通过图表信息,对数据作深层次的分析⒉方法:由图表
2009-05-20
2.3从买布问题说起--(第二章总第1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第4课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通过实例领悟到方程作为运用方程
2009-05-20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第二课时(第二章总第5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的讨论(1)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能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能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
2009-05-20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第二章总第6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的讨论(1)第三课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会通过移项、合并解一元一次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会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
2009-05-20
.1.2等式的性质(第二章总第3课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例子;能说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将等式变形.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天平从直观角度认识,同时还可以用具体的数字等式来验证.
2009-05-20
2.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第二章总第1课时)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一步,从算式到方程是
2009-05-20
2.1.1一元一次方程(第二章总第2课时)思考与调整目标预设一、知识与能力能让学生弄清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009-05-20
一、课题复习(3)二、教学目标1.准确地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2.熟练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解方程时
2009-05-20
第七十九课时第八十课时一、课题复习(2)二、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教学重点和
2009-05-20
第七十七课时第七十八课时一、课题复习(1)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3.掌握本章的全
2009-05-20
一、课题1.3截一个几何体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通过讲数学家及身
2009-05-20
一、课题1.2展开和折叠二、教学目标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体会数学伴随着人类
2009-05-20
一、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3)二、教学目标1.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面动成体
2009-05-20
一、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
2009-05-20